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期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居家养老服务的期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谋划将来进养老院养老,有人理解吗?你怎么看?
你做的很对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属马的,54了。说说我的想法吧。我觉得人在50~70之间是人生的第3个黄金阶段,也是最后的一个可以归自己把握的阶段。50来岁,不管心态多年轻,也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进老年人的门口了,以前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或者叫拼命的工作,或多或少的身体都积攒下来的一些疾病,50来岁的人了,是应该修补修补自己的健康了,这也是为老年生活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你交的有社保医疗,我交得也有社保医疗,虽然到退休之后不一定完全能够满足生活费用,但毕竟算是一个基础保障吧,至少不至于饿死。
我是这样想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交,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用3~5年的时间调整作息时间,把身体锻炼好。我52岁开始锻炼拉筋下腰开关节,锻炼得有一年多了,将近30年的腰间盘疼痛好了,尿急,尿频尿等待尿不尽尿疼好了,两年多的耳鸣也基本上消失了,脂肪肝也好了,肾囊肿也好了,两只脚大拇指中毒的灰指甲也好了,头疼脖子疼肩膀疼也好了,不能吃凉东西的胃也好了,我感觉我已脱胎换骨。人这一辈子呀,只能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了。进入老年之后我想用健康挣钱,可谓是一举两得吧。这种想法虽然难度有点大,但我一直在努力,目前感觉方向是对的,效果还挺好。费心不如用心,用心不如静心,心静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如果能活90岁,那么我还剩30来年,如果能活80岁,我还剩20来年,如果能活70岁,我还剩十几年,如果能活60岁,那么剩下的也没几年了。面对这些日子,还有什么想不开放不下的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发几张我锻炼时的图片吧。
我也看出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最终都得进入养老院。我亦如此,但我想尽可能的健康地活着,就必须付诸行动,真的有一天不能自理了,只能说听天由命了。
我现在一直相信,老年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健康的活着,突然的死去。希望我能如此。!
谢邀。到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发展大趋势,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到养老院养老。当前养老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养老机构尚待完善健全,二是人们的养老观念尚待适应成熟。从个人角度来说,首先要有到养老院养老的意愿,才能既来之则安之。其次要落实好养老保障惜施,才能免除后顾之忧。第三要保养好身体,晚年生活才会幸福。
感谢悟空邀请!
朋友,你的谋划没有错,你选择没有错。我能理解你。每个人都要考虑养老问题。
但是,你是不是50岁考虑养老有点太早了。你可以准备足够的养老费用 ,但是你应该乐观的面对目前的生活。
我觉得你是不是特别悲观呀。有点太沉闷了。
你刚刚50多岁,为什么现在就有了去养老院的打算呢。你不应该这么悲观。人太悲观影响身体健康。人应该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
现在大家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我们有时候聊天闲扯,说上养老院。真正上养老院的人能有几个呢。人只要自己能自理,没有人去养老院。
我们小区一位老哥哥,因为孙子太闹自己休息不好,执意去了养老院。我们大家劝他回家来吧。人上了年纪特别固执。老伴也拿没有办法。这位老哥哥是高工,每个月退休金8000多块钱。他选择的养老院条件不错。每个月要3000多块钱。刚刚去养老院心气特别高,在养老院住了三个多月就回家来了。
这位老哥哥是到养老院散心去了,养老院还是不如自己家养老好。
在养老院工作,见识了各式各样的老年人。很多人开始是不想去养老院的,主要是认识上的原因,很多人觉得只有无依无靠的人才去养老院,家里儿孙满堂让老人去了养老院会被人说儿女不孝顺。现实生活中,各家有各家的具体情况,不能说送老人去了养老院就是不孝顺。
有一对老人,女的患类风湿,又摔断过两次腿,不能行走,只能坐轮椅,好几年下不了北屋门台。男的脑梗后遗症,虽然能走动,但脑子记不住事,手机用不了,让他去村里小超市买个馒头,硬是到下午五点都没买回来,儿子三个孩子,媳妇儿又离婚啦,闺女出钱来的养老院。老人说在家真没法过,闺女两年前就让我们来,谁知来到这这么享福呢,我比在家多吃一倍。
还有两位老人,两个人都是脑血栓后遗症,女的还能自理,男的动不了,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实在找不到了。大儿子也和父亲一样要人照顾,小儿子为了照顾父母连班都不能上,只能送父母来人养老院。
还有一部分是老伴走了,不愿打扰儿女的生活来到养老院,他们一起打牌,一起聊天,一起散步玩得不亦乐乎。
我七十岁都没有打算去养老院,去年六月,我姐姐七十五岁,子女在远方打工,自己不想做饭。就去养老院。才一个月瘦的皮包骨,走路都站不稳,一个好心肠护理人打电话给她女儿,抬回家三天就去世。
一个人生活习惯了,想吃啥就吃啥,想睡觉就睡觉。养老院定时吃饭。定时休息。集体吃饭。老年人才去一点都不习惯。很快身体就拖垮了。
才五十多岁。建议现在开始天天咬舌头,每天必须三小时以上。越老越聪明。绝不会痴呆,日本人就是玩自己舌头。咬舌头,老年人都没有痴呆的。
只要自己不痴呆,自己老了吃的饭还是没问题吧!
我以前记忆力下降。前年开始咬舌头,目前,记忆力惊人,以前的啥事情都记得起来了。做饭不烧焦菜了。
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到农村投资养老康养行业的是否有前景?
这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朝阳产业。
1.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逐年增多。
子女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常年不能在跟前服侍,老人们自己照顾自已,有的还照看孙辈读书。需要人照顾的也不在少数,子女若不出门专门照顾自家老人,不划算,若有专门养老院,不如送院养老,子女们安心在外打工。
2.现政府支持发展养老事业。
完全由国家投入养老事业,也是有一点难度的,毕定老年人是个庞大的数字,完全***投资办养老院,这是一笔不小的经费,国家要干的事多。又不能不管养老问题,最好的办法引入民间资本,有的地方偿试按床位补贴资金,经营完全民营,实践证明,是个好办法。
3.***严把进口关。
对民办养老院要看资质条件是否可行,医疗能否保障,审批是严格的,[_a***_]由县民政部门管理。
我认为啊,这个主意不好,农民眼光短浅,她是舍不得钱的。正如买养老保险,现在年轻人,特别是农村年轻人啊,没有几个买的,所以说他们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你就算办了养老院,也没有什么人来住呀,你要要去城里,城里老人愿意花钱,因为城里人,辛辛苦苦啊,买了养老保险,他退休有退休工资啊,就算他捡垃圾,他也愿意把这个养老保险交上。
农村人算盘打的贼精啊,现在去问农村3, 40岁的人,我叫他们买养老保险,他们是不愿意买的,就说哎呀,我有可能活不到那么久啊。不划算啊。
现在农村的人都是穷人,根本没有钱来住你办的养老院,所以说不要费心了,要办就办在郊区,让城里人来住。
农村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农村想投资养老康养的行业,想法是对的,不巳经能成功。
一、受风俗习惯影响。
农村的老人大都由子女赡养,如果子女把老人放老院会落个不孝之名。
二、农村人没钱。
农村人没钱,靠打工挣些钱是不会花这笔钱在老人身上的。
三、能否争取到***补贴。
如果挣取不到***政策性补贴的话,有可能利润空间不大。
总之,从发展角度看事是好事。但要慎重行之。
首先感谢您的邀请,在农村来讲的话,投资养老方面钱景不是很理想,人们的认知观念还没转变过来,把老人送到疗养院会被误认为子女不孝,不赡养老人。农村人的经济条件受限,农村主要靠种地,打工挣钱,所以不会让老人再额外的消费。老人在农村自己家随便点,突然让他住进疗养院,感觉不那么自在,也没那么随便。
养老产业是中国的黄金产业。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既是民生问题,又是社会经济问题。如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各地都在探讨,包括新建养老院、家居养老、社区养老、旅居养院等。
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国际标准占比为7%)。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4.9%。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2012年,五个人养一个老人,2030年,两个人养一个老人。这表明形势严峻,如何加快推进养老保障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城市养老院床位供不应求,农村养老院建设尚刚起步,需求大,但问题也多,如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农村养老健康产业前景十分乐观。从试点看,农村养老服务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负担水平。城市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相对较高,多数退休人员还有一定积蓄。子女可以不负担、少负担。农村养老人员养老金偏低,积蓄少,财富集中在土地。所以养老服务产业必须考虑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养老健康产业,负担水平不能偏高。
二是人口分散。农村人口分布范围广泛,密度低,一个乡镇养老人员也许几千人口,建设养老设施规划设计等必须考虑区域特点。
三是配套不全。养老院建设必须与医院联动。在农村一个乡镇只有卫生院,医院设备差,医生医术精湛少。县城医院远,成本高。医疗条件是农村养老院与城市养老院最大的差距。也是城市人不愿去农村养老最大的担心。
四是生活习惯。农村人口长期处于农业作业状态。养老不是打牌、唱歌,书法、绘画,写作、锻炼,他们对这些不一定全接受。受生产生活习惯影响,应该有一定的田地让他们自由劳作,田园式的养老,更能让他们身心愉悦。否则老人们宁愿孤独寂寞在家,也不愿去养老院生活。
我相信如是切合实际的农村养老健康产业一定是康庄大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受到农村的广泛欢迎。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谢谢关注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期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期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cckm.com/post/1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