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乡老年人娱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乡老年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农村哪里还有摔孝盆的习俗?
在南阳地区还保留着这一民俗。当把死人棺材抬出家门外,由孝子(一般长子)把钻满洞的粘土烧制的盆子举过头顶,猛摔在地,这叫摔孝盆。
摔孝盆要摔碎为好。为的是黄泉路上不喝孟婆***汤或少喝***汤,老人是这样解释的。
我们胶东农村这边,至今还有在老人去世之后摔“孝盆”的风俗。
说到“孝盆”,在我们当地农村也叫灰盆或老盆,是一个用泥土烧制而成的瓦盆。盆子制作比较粗糙,有的地方的灰盆的盆底还留有一个小孔。
通常情况下,家有老人的都会提前备好灰盆,等老人去世之后,将灰盆拿出来,摆在灵前,用于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的时候烧纸钱。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盆里的纸钱烧的越多,老人走时带的钱财也就越多。所以后人在老人去世后,会不断地在盆里烧纸,而这些纸灰就盛放在灰盆中。
这灰盆在出殡前要在门口摔碎,据老人们讲,只有灰盆摔得稀巴烂,老人才会将纸钱带走。但是有一样,这灰盆只能摔一次,即使是第一次没有摔碎,也不能再摔,只能让后面抬棺的人从上面用力踩上几脚。
所以人们在摔灰盆前,都会找一块三楞石头放在地上,摔的时候只要朝着石头上去摔,这灰盆没有不碎的道理。
在摔灰盆前,孝子是要“顶”灰盆的。在我们当地农村,谁顶了灰盆,这去世老人的家产便由谁继承。而顶灰盆的是家中的男丁,像过去农村那些没有儿子的人家,顶灰盆一般落在侄子身上。如今,都是由主事人端着灰盆在孝子头顶摆摆样子,然后摔碎。
暂不说这灰盆中的纸钱是否能由去世的老人带走,这摔灰盆只是农村殡葬习俗中的一种仪式,随着灰盆的破碎,也预示着去世之人在人世间灰飞烟灭了。
朋友们,你们那边有没有摔灰盆的习俗呢?欢迎大家留言参与讨论。
在农村人情世故,风俗礼节有着许多讲究,老话中有句,无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在农村小时候记忆中父母就教导各种事情要懂得规矩,办什么事也要有讲究,比如说吧,大人说话小孩子别乱插嘴的规矩和各种风俗礼节的讲究等等!
尤其是丧事这方面,有着太多的说法和讲究,就那老人去世摔灰盆来说吧,也有的地方叫老盆,就是老人去世以后,棺材头前放着烧纸钱旳盆子,就这盆子就有讲究,必须的用泥土烧制的瓦盆,盆子底部还要钻几个孔,其实目的就是为了好摔碎。
老人岀殡那天,把棺材抬到大门外边,抬棺材旳人就会停下来,由去世老人的长子摔灰盆,一次必须把灰盆摔碎,要是摔不碎就有抬棺材旳人踩烂也行。
没有儿子的就找自己的侄子也行,但是,农村人讲究的事,找侄子摔灰盆,去世老人的财产以后必须由他继承,包括责任田,和宅基地,一切所有权。当然要是老人财产多,怕别人继承,女儿摔灰盆子旳也有。
您好:我是常德瑛瑛爱“田园”!
- 我们家乡还有这风俗了,老人过世了,就会请道士一通宵,念***,让晚辈喝血水(就是红糖水来的),再摔孝盆!
寓意就是:让过世的老人能入天堂,免受地域之苦,所以再贵,都得请,不然就是不孝,别人会说闲话的!
- 只有今年疫情期间过世的老人就简单了,不用摆酒,不用花重金请道士,更没有各种的繁文礼节,相对来说,主家经济就轻松了许多。
不然农村人常说:丧事都办不起了,家里老人了,有钱的要花销十来万,没钱的也要花好几万了,真希望新时代新办,以免不必要的浪费!
- 其实我觉得吧:死后花重金的子孙,老人在世时,也不见得有多孝顺!
- 所以,我宁愿老人在生时多孝顺,也不愿哭鬼神,做给别人看,有了面子丢了里子,得不偿失,这只能是个人妄想,现实残酷,不得不随大流!
只希望未来的新农村,新事新办,既不违背传统,又能节约花销,别再封建迷信,传扬科技致富,科学种田,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让新农村的农民,老有所养,小有所依,生活的更美好,更富裕,幸福指数更高!
谢谢观看,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摔孝盆的习俗,在目前国内的汉民族聚居的农村应该仍然都有。
摔孝盆,在鲁西南农村又叫摔老盆。有的地方传说这一习俗是范蠡烧盆传下来的,但我们这一带的人则不太一样,说是人这一生会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所以在世造下了很多不堪的东西,如今要走了,为了洗去污物,于是用老盆一并盛了,在盆底钻一个眼,让其漏掉,再让纸马纸牛帮忙把脏东西舔净,以让老人干净出世,升入天国,进入极乐世界。所以老盆是必须要摔的,而且要一次摔碎,越碎越好,越碎越彻底,越碎越干净。
在我们这一带,摔老盆要由长子来摔,长子不在,由长孙替代,再没有,则由次子次孙,或女儿来摔,摔劳盆的人也会成为第一继承人。
老盆为瓦盆,用陶土烧制的最简单的瓦盆,不值什么钱,为一让孝子一次摔碎,一般会在下面垫上一块砖,然后在起棺时***摔碎,如果一下没能摔碎,是不能捡起来再摔第二次的,于是旁边的人会被上一脚,或用砖砸烂。
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有意义,但千百年来,农村一直沿袭着这种习俗。
令人不解的是,总是有些人对送老人最后一程的习俗和仪式嗤之以鼻,总是有些人大喊简化这些礼仪,以示高洁,更有人号称厚养薄葬,以示其孝。无法知道这样的是否真的孝顺,但连父母最后的体面都不愿给的人,老人生前真的会很孝顺吗?
其实老人走了,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用仪式送别老人,给老人一个最后的体面,还是应该的,不能走极端,别人指指山腰,你非要爬到山顶。毕竟那也是生咱养咱疼咱爱咱的爹娘!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我们这里,老人去世,当地的风俗是:头七不上坟,说是头七上坟,死者就会天天盼着,迟迟不去投胎。从二七开始上坟烧纸,然后每隔七天上一次坟,其中三七、五七、七七是大七,亲朋好友都要上坟祭奠,四七、六七是女儿七,这两个七所有供品都由女儿承办。一七写一个包袱,到七七写满七个包袱。
根据死者生前的喜好,还有流行的东西请人扎一些金山银库,汽车,电视,手机等,在坟前烧了。
到了百日,所有亲朋好友上坟烧纸。
再就是去世一周年,二周年,这个和百日差不多,上坟烧纸都是实在亲戚。
转眼三周年,就要隆重纪念,扎牌坊,请牌位,雇吹手,摆酒席,大吹大擂,在死者坟前扎起四合院,什么金童玉女,聚宝盆,鸡鸭鹅狗,就象居家过日子一样,这时,死者留下的所有东西都要全部清理,然后一把火烧光。
死者去世后三年,这些大事都完成了,就剩下每年的上坟节日,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农历十日初一寒衣节了。
我们老农村老人去世,我们运城的风速是?一七、三七、五七、是大七数,儿女们都要身穿孝衣到坟上烧纸钱,哭坟。二七、四七、六七是小七数,儿孙们去坟上烧烧纸就可以了。七期是四十九天,因为第二天就是五十天,七期不用过,要过五十天,而且要大过,儿女们都得到。而且在大七的时候,女儿们都要头一天晚上哭着回来,还要烧夜纸,第二天才上坟。五天天过完以后,还有头周年,也要稍微大过一下,除此就是三周年,亲戚朋友都要到,像过一次大事一样,还要好好的热闹一番。老人去世后三年。这些大事都完成了,剩下的就是每年的上坟节日了。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农村丧葬规矩各地都不相同,这里的不相同指的是细节上有出入,大规矩上还都是差不多的。
这主要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地方停灵三天,有的地方停灵五天,有的则是七天,这些就是细节上的不同。大致相同的地方则是都会守孝,比如我们常说的“伏三”、“四七”、“百天”、“周年”、“三周年”。
但是,守孝也是稍有区别的,大方向相同,可小细节总有出入,这主要是我国地大物博,所谓十里改规矩,百里不同俗,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在老人去世已经下葬后,还有什么规矩是需要注意的呢?
黑嫂个人对于农村丧葬习俗非常有兴趣,所以了解的也比较多,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各地规矩有出入,所以黑嫂所说仅代表我们这里,黑嫂坐标在豫北。(图片也是我自己拍的)
人去世下葬后,头一个需要纪念的是日子是“伏三”,也叫“复三”,也就是出殡后的第三天,在过去,这一天是需要动亲戚的,亲戚都来,大家去坟上上坟,然后回来吃顿饭,这就结束了。
伏三过后就是四七,所谓四七,就是四个七天,也就是二十八天,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不是从出殡后开始算的,是从人去世那一天开始算的。这一天,也是亲戚要来,过程和伏三都差不多,上坟和吃饭。
由于伏三和四七相差的天数并不多,而且过程也差不多,所以现代人将这两个规矩给简化了,就是伏三和四七集中在一天给办了。选的日子就是伏三这一天,也就是人出殡后第三天,亲戚来了后,上坟吃完饭回去,到了四七时就不用来了,等于两个日子一起过了。
这是去世头一个月需要办的,后面还有无数的日子要办。主要是办“七”,比如五七,比如七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乡老年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乡老年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cckm.com/post/2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