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居家养老发展现状和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居家养老发展现状和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结合现实,谈谈为什么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作为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而且能够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1) 社区居家养老能够解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实际困难。例如,建立相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就近就医或足不出户享受医疗服务;
2) 社区老年人可以享受到保健、卫生、心理援助等更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感;
3) 社区居家养老符合传统家庭养老的观念和习惯,保留了老年人固有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尊老敬老文化的传承,增进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可以降低养老成本,减轻养老负担。
4) 社区居家养老也避免了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能够节约社会成本,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荷兰政策测算:机构养老每位老人年均平均花费64000欧元,居家养老年均19000欧元,不到前者1/3。 社区居家养老不仅仅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也是全球的主要养老模式。从养老意愿来看,据调查数据显示, 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为:英国 95%,美国 96.3%,瑞典 96.2%,日本98.6%,新加坡 94%,泰国 72.2%。 而机构养老比例较低,英国为 4.6%,美国为 3.7%,瑞典为 4.8%。 由此可见, 居家养老作为当前国际老年社会服务的输送方式和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和重要的发展。丹麦目前全国有15.5万老人在家享受居家养老,约占老年人口15%,只有4万左右老人住在养老院,平均年龄82岁以上,居家养老模式不仅在丹麦,也在欧洲其他国家备受推崇,重要原因是居家养老成本比机构养老低很多,荷兰政策测算:机构养老每位老人年均平均花费64000欧元,居家养老年均19000欧元,不到前者1/3. 在中国,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新兴的养老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一养老模式在广东已经开始试点并卓有成效。但是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各方面还不完善,主要在于服务对象、服务人员、资金来源、评价标准、政策不完善这几个方面。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这对公共养老服务发展水平要求较高,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受经济等因素限制,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很难实现,但是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摸索中。
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6亿老年人口,社会老龄化加剧,中国居家养老服务走向何方?
谢邀请!2.6亿老年人口,社会老龄化加剧,中国居家养老服务走向何方?个人认为抓小趁早,趁着老龄化的开端而未达到高峰期阶段之际完善养老服务各项措施及机构,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时间不等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年轻人不是永远的就年轻下去,只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迫在眉睫的老龄化“分流”措施,我处在人口密度大非常稠密的地区,老龄化人很多也很长寿,八十岁以上八十五以上九十岁以上九五以上的老人大多早已“四世同堂”,六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上占比更为普遍,可能是范围很有限,但却是真正的存在着。
老龄化服务跟不上处理不好,“后患丛生,后患无穷”,年轻人,老年人及社会等等“背负”着许多“不孝”的骂名,究其原因子女少、很忙碌并且远离不能在老人身边,个别人养老意识淡漠或者是根本无养老的观念或者是无暇顾及或者是自己只顾自己,开支又多种多样负担重,一边是老龄化一边是家庭开支。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国家养老保险的救济“自生自灭”。
1,提倡健康的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居家养老,可能“老小老小”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潜伏在身上的一些坏脾气会“无限循环”的放大。子女忍受不了不愿意照料老人。
2,对一些有病的老人通过安装监控警铃等防范老人出现意外事故,子女因不在家万一出现的病故。
3,繁荣县域经济,使上班打工子女就近的能兼顾上,照料上老人。也方便老人进出医院。
4,社会,老年人、子女、国家在力所能及下资金支持、倾斜,各地养老中心门槛低的收容,医院医生医疗救治,陪护人、志愿者……齐抓共管打一场“人民养老战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家养老发展现状和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家养老发展现状和问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cckm.com/post/5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