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都江堰上游社区养老中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都江堰上游社区养老中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都江堰上游的水从哪里来?
都江堰的上游水主要来源于岷江。岷江是中国最长的独立水系之一,总长约2000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三个省份,最终注入长江。都江堰位于岷江的中游,是通过引水渠将岷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引水渠始于车溪口的分水口,岷江河水经过分水口进入都江堰,再依照一定的路线通过引水渠输送到成都平原的不同地区进行灌溉。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作用是什么?
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现在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的由来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在发挥其良好的效益。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陂塘蓄水工程一般都在丘陵山区,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蓄水以备灌溉,同时也起着分洪防洪的作用。
都江堰用时多少年?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都江堰游玩的话,两小时就可以玩完。
都江堰的经济意义
都江堰的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
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都江堰是干什么的?
都江堰市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的,当时李冰在四川当官,那官名叫蜀首。当时源头在甘肃的岷江从西北高山地区流经成都平原向南流到长江,岷江在西北地区的时候由于山高水流的比较急,但是到了平原地区后水流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就开始沉积把河道给堵了。所以每年夏季的时候,岷江水势大涨之时,就是发生水灾之时,水灾退了之后又是旱灾,怎么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一直是蜀地头疼的事情。
李冰担任蜀首的时候,积极投身治水大业,他吸取了前人治水的经验,无数次的视察都江堰一带的地势,找到了这个地方水患泛滥的关键,并最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引水灌田、分洪减灾)。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带着当地的老百姓就地取材(其实主要是木头和石头),耗时5年终于把都江堰给修好了,当时还不叫都江堰,叫都安堰。
都江堰是一个综合性的防洪灌溉系统,主要几部分组成:分水作用的都江鱼嘴、保护河岸减少流水冲刷的百丈堤、隔离岷江内外水道的內金刚堤和外金刚堤、宣泄内江过多水量的飞沙堰、弧形护岸建筑人字堤、人工开凿的内江通道宝瓶口。从百丈堤到宝瓶口,各项工程总长3公里。内江经过宝瓶口到都江堰东南分成胆大支流,输水灌溉农田。总计分直流有五百二十多条,分堰有二千两百多道,渠道总长一千一百六十五公里。
都江堰修好后,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的面貌,一直至今都为农业生产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都江堰上游社区养老中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都江堰上游社区养老中心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cckm.com/post/75650.html